闫倩倩
“长征永远在路上。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日前,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纪念湘江战役85周年之际,广西大学生“重走长征路”主题活动启动。虽然只是体验了漫漫长征路上小小的一段路程,但是其艰苦程度可以想象,让一直生长在红旗下的大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枪林弹雨”“生死一刻”“军民鱼水情”的真正含义。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重温那段苦难与辉煌的历史,让新时代的大学生以“来时之路”启迪“未来之方向”。
“那都是一些‘老古董’了,对现在毫无意义”“想要知道历史知识,上网搜一下就行了,何必记住呢”“只要掌握科技知识就足够了,历史就是用来回忆的”……对于民族历史,像这样的说辞不在少数。据一项调查显示,12.8%的受访者认为“历史知识没有实用价值”,35.3%的受访者认为“历史了解一下就可以”,更有高达56%的人甚至对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史都模糊不清,在这种氛围下谈何“以史为鉴”。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架空历史类网络小说、改编历史影视作品的风靡,让许多大学生对历史事实“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形,不知其意”,致使历史史料无人问津,而“历史延伸品”大行其道。这对于大学生学史、知史、用史造成了不良影响。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有的学史不用心、不入脑,将网络作为自己的历史知识“储备仓库”;有的过分依赖生活所得,将影视作品当做历史教材,不加思索和核对就信以为真;有的对历史知识一知半解,用时更不知从何下手。对此,有关教育专家指出:“以史为镜,以铭其身。”当代大学生只有鉴古知今,学史明智,才能真正坚守初心,不忘来时之路。
“夫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夫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作为现今仅存的唯一一个文明古国,可谓悠久;千百年来,各民族间血脉相连,朝代更迭、制度进步,可谓深厚。源远流长的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生命命脉和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可以说,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是支撑中国文化的必要架构、是理解中国社会的必由途径、是承载民族记忆的必然选择。对现在的我们而言,历史就像一部百科全书,带领我们增长见识,汲取历史经验,提高历史见识,增强历史意识。同时,在文化浸润中,让我们时时以历史为参照系,对标自己,彰明智慧。此外,还能在融会贯通中,见其全、见其大、见其真、见其远、见其深,使历史智慧在现实生活学习中真正彰显其鉴古知今,学史明智、立志的独特作用,用精神启迪未来,肩负起时代担当。
清代著名文学家龚自珍曾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明镜可以照形,古事可以知今。对于中国今日之责任、明日之希望、民族之未来的大学生来说,学史知史更应是一堂必修课。不仅要学习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而且要学懂弄通,并且在博古通今中真正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未来又该往哪里去。诚如法国历史学家夏尔·瑟诺博司曾说:“历史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参与社会生活,接受必然的变动,并有秩序地为这变动作出贡献。”从某种程度上讲,学史知史也是大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我们要在了解古往今来的史实的基础上,培养更加宏大宽广的历史眼光,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成为一名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的有为青年。放眼古今中外,从西汉伟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到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从我国近代政治家曾国藩到美国著名企业家比尔·盖茨,但凡对社会和人类发展作出过大贡献的人,无不是资深的“历史迷”。他们在历史中汲取精神和力量,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历史洪流中,创造了个人传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可以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对我们而言,展望明天,就要不忘来时走过的道路,不负新时代的使命,继续朝乾夕惕、焚膏继晷,在未来的史书上书写新的时代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