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大别山麓,背靠风景秀丽的凤栖山,面朝碧波荡漾的浠水河,一座粉墙黛瓦的庭院掩映在翠竹松柏之中。这里便是位于湖北省浠水县清泉镇红烛路1号的闻一多纪念馆。
纪念馆占地15亩,主体工程是一座庭院式的仿古建筑群,在门前小广场上,一座高大的闻一多铜像巍然屹立。闻一多纪念馆党支部书记陈秋华介绍,这座铜像出自雕塑艺术大师刘开渠和王克庆之手。
走进纪念馆序厅,迎面是通高4米、全长14米的巨幅壁画《红烛序曲》。布满墙面的红烛群落,似悲壮奔腾的烈焰,又似昂首回旋的凤鸟。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作为近现代新格律诗的代表人物,闻一多先后创作出版了《红烛》《死水》等著名的爱国主义诗集,集中表现了为理想、为民族的献身精神。
从序厅侧门步出,走过一段长廊,便是“闻一多先生生平事迹展”展厅。整个展览分为“风华少年、佼佼学子”“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人民英烈、永垂不朽”等六个专题,按照闻一多先生从求学少年直至爱国志士的脉络,结合他精研诗歌、学术、书画的经历和成就,全面呈现了他光辉的一生。
纪念馆自建馆之初便注重加强文物资料征集和保护工作。讲解员张薇介绍,截至目前,藏品中有国家一、二、三级文物30余件套,字画、图书、报刊、音像等珍贵资料5000余件套,大多是闻一多亲属、学生、朋友及闻氏族人捐赠。
展品中,有一把闻一多使用过的刻刀,是其次子闻立雕捐赠。1944年,闻一多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薪水十分低微,一家人面临“断炊”的威胁,他只好干起了篆刻这门行当。一些地方大员送来上好石章请他篆刻,并称酬金从优,但闻一多不予理会,直接将石章原样退回。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1925年,闻一多在留美期间创作了著名的《七子之歌》,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澳门、香港、台湾等七个当时被割让、租借的地方,比做祖国母亲被夺走的七个孩子。
70多年后,这首被谱写成歌曲的《七子之歌·澳门》传唱大江南北。陈秋华说,闻一多纪念馆不仅在省内开展形式多样的巡展,还与昆明、澳门等地文博机构合作办展,弘扬闻一多文化精神,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
《人民日报》( 2019年05月27日 1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