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水、通路、兴产业, 2016年山西壶关县刘寨村实现整村脱贫。如今村民人均收入达到51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1万元
山西壶关县五龙山乡刘寨村,早已不是7年前的贫困山村。走进村子,整洁的居民区,通达的柏油路,一座座现代化的大棚,一个美丽乡村已见雏形。村民都说,这样的变化,多亏了“当家人”程玉珍。
程玉珍是村里出了名的“能媳妇”。她和丈夫白手起家,在县城开旅行社、美容院,事业做得风生水起。2011年,是她的转折年,刘寨村的乡亲们三三两两去县城,只求她回村带着大伙一块干。这一回,就是7年。
当时乡亲们找她,最触动她的是那句“穷怕了”。彼时,这个只有700余口人的村子,贫困人口就达249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6%。村民喝水得去山后的井里打;碰到个雨雪天,下山都成了一大难题。
程玉珍全票当选村党支书,这一年她40岁。
程玉珍是个利索人,不知道怎么办就去问人。“找有经验的老支书,找乡镇里年轻的村官。”程玉珍爽朗地笑着,“刚开始那段时间天天去‘骚扰’人家,都不敢接我电话了!”
最关键的,还是要摸清村子的情况。虽然多年没在村里,但似乎没有太大变化。荒凉的山坡上,星星点点散落着几户破败的房子,房后就是干巴巴的山沟。“村里没剩多少人了,年轻人都出去谋生计了。”程玉珍挨家挨户地跑,一家一户地问。
一番探问,路和水成了全村的“心腹大患”。她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自己的美容院抵押贷款150万元,给村里通水、修路。消息传出,全县都炸了窝:这个女人疯了!拿自己的钱给村里修路,而且是那么多钱!
程玉珍领着大家勤干、苦干,很快修通一条到县城的公路,村民从此告别了羊肠小道,到县城原本40分钟的路程缩短为20多分钟。村里的自来水有了,路也通了。随后,程玉珍又筹得资金140余万元,在县里的支持下,让村里的40余户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小二层。几年下来,刘寨村大变样。
程玉珍是个“认死理”、不服输的人。
修路那段时间,总能在工地看见剪着短发、扯着沙哑的嗓子忙前忙后的她。白天在一线指挥,晚上还要开会,程玉珍经常睡眠不足。一天,她摔倒在工地上,左胳膊骨折,没过几天,人们惊讶地发现,缠着绷带的她又来工地了。
当地形容壶关人叫“壶关疙瘩”,意思是说就知道埋头干。程玉珍自嘲说:“我就是个‘壶关疙瘩’。”
村里的水、路、房有了变化,程玉珍感觉,百姓的腰包还很“瘪”。如何让大家口袋鼓起来?程玉珍多方走访、考察,认准蔬菜大棚这个产业。
她筹资80万元先建了10个大棚,计划承包给贫困户,可贫困户都不敢接。程玉珍首先找到了村里的蔬菜种植户张雷平,达成协议:“挣了钱算张雷平的,上交村里承包费,赔了钱算我程玉珍的!”她还帮忙找技术员、跑销路,秋后一算,张雷平一家净收入30多万元。
有了示范,村民们纷纷找上门来,要求承包大棚。程玉珍趁热打铁,吸纳贫困户56户,成立了新天地、新世纪两家种养专业合作社,通过金融贷款、社员入股、土地流转等方式,新建大棚88座,统一经营。
大棚做起来,程玉珍又带着大伙建起了石磨豆腐厂、养羊场。特色产业让村民一天天富起来,这个曾经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的山村,2016年实现了整村脱贫。经过7年奋斗,如今刘寨村人均收入突破51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1万元。
程玉珍并不满足,一直在琢磨新的致富路。她掰着手指头数了起来:“附近有一处教育基地,有两处温泉井,还有采摘园,你看,这不就能吸引人来了吗?”原来,乡村旅游的框架在她心中已经搭好。
“一村人就是一家人。既然是一家人,村里人的事,就是咱家的事。”这是程玉珍当选村委会主任时的诺言。这份承诺,程玉珍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着。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