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大学之间 感受引领的力量
发布时间: 2018-09-28 浏览次数: 798
航空工程学院  任传永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人生最朴素的力量,莫过于行走。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抬头时可以欣赏沿途的风景,低头时可以静思行走中的体验和感悟。行走在世界不同的地域,会带给我们不同的体验,给予我们不同的行走的力量。”
       今年暑期,我真切地品味到了行走的感觉,除体验到宁静致远的人文情怀之外,还感受到了大学“引领者”的力量。在学校党委的精心安排下,我有幸参加了浙江大学教学科研管理干部和复旦大学党支部书记培训,聆听了来自11所高校和党政机关的专家、教授、博导所作的17场报告,参观了浙江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上海一大会址2个爱国教育基地,重温了入党誓词,参与了10余次交流互动。半个月的时光,让我得以从课堂窥见了大学的厚度,从办学上感受了大学的高度,从地域上审视了大学的深度。
       一、课堂之思:行走在课堂之间,感受到“大家”“学者”讲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他们自身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儒雅气质。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修行,在聆听中不仅能时刻体味思想的碰撞,更多的是对前沿知识、学理探究和思维方式的学习。培训期间,校领导、学院和部门负责人认真听课、虚心求教,简单的桌椅板凳,朴素的吃住用行,没有出现一次请假、迟到现象,没有一个人违反培训规定,那是每个人心中担当学校发展重任使然。
       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理应行为世范。从浙江大学“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苏德矿、长江学者李小年等人身上,我看到了当代大学教授“在讲台上行走”“在教室里老去”的治学涵养、“大家”“学者”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真情流露,从复旦大学“时代楷模”钟扬教授身上,我体味到了“不是杰出者才做梦,而是善梦者才杰出”的崇高境界、拼搏精神、赤诚情怀和敢为人先的担当奉献意识。教授、博导儒雅博学的风采让我为之倾倒,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为之肃然,他们身上既有一手伸向传统引人凝思的深厚学理,又有一手伸向生活丰富的人生阅历。社会发展的真知灼见,贴切入理接地气、家常里短般真实。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通过面广精深的课程学习,深感自己学习深度不够,没有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青年教师想要适应学校航空特色发展,不但要在站得住讲台、做得了科研上修行,在锤炼课堂质量、提高教学水平上修炼,更要以空杯的心态向书本学习专业知识、向前辈请教方法、向同行看齐成果,在学习实践中汲取社会人文知识、党建理论,用研究的态度、创新的方法、独立的思考对待本职及基层党建工作。小区有楼长、河道有河长的网格化党建创新,解决了当前从强调覆盖面的“建党”到注重组织力、质量和政治社会功能的“党建”,突出了明确内容的“责任党建”,以及发挥党员主动性的“行动党建”,管理服务进网格,一切工作到支部的微网格化,为我们抓好党建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大学之思:行走在学府之间,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的视觉体验,更是那百年积淀传承所散发出的深厚文化底蕴。朴实无华的校门,绿荫环绕的柏油路、曲径通幽的林荫小道,还有被班主任小心提醒被列入文物保护对象、质朴实用的教学楼,人来人往的校园,忙而有序的人群,带着书本、背着书包、面露青涩而又充满朝气的学生……我想让那些慕名前来的人、远道途经的人驻足合影留念的,并非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而是蕴含着沉稳、凸显着厚重的校园文化底蕴。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浙江大学,这所起始于1897年求是书院的综合性大学,曾被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在其百年历史中,秉承“求是创新”为校训,凝练成“海纳江河、启真厚德、开物前民、树我邦国”的办学精神。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复旦大学,这所创建于1905年中国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在其办学中也形成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爱国奉献、学术独立、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复旦精神。他们那种家国情怀的办学理念让人为之敬佩。
        大学积淀的文化底蕴,应有大师引领和深厚的文化传承。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之所以能在烽火连天、动荡岁月中成就辉煌,是因为有浙大竺可桢、马寅初,复旦马相伯、严复等诸任校长的韬光养晦,带领师生筚路蓝缕、砥砺前行。他们也培养了浙大钱三强、王淦昌、李政道,复旦陈寅恪等一大批国之栋梁、蜚声海内外的大学者,为其百年辉煌办学历史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然,除了校训、大学精神、大师引领之外,更离不开办学上站位更高的国际视野,扎根于社会、又引领社会所需的学科建设、执着的创新能力、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见贤思齐,不禁开始思考我们该如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和积淀底蕴,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呢?
        晚上交流讨论后,带着思绪,漫步在浙大11点左右的校园,虽有行人匆匆,但感受到一种静谧和平静之美,好似谁也不舍打扰校园那片宁静。走近灯火通明的自习室,看到的是安静读书的学生,有的在用电脑编程、看文献、写论文,有的在查阅资料、相互轻声探讨,细听走在路上的学生也在争论着、讨论着学习的问题,没看到用电脑、手机玩游戏的现象。穿过实验楼,听到的是实验设备运转的声音,看到的是老师们那进出忙碌的身影,那种灵动自然而投入的真实,那般有条不紊,给人一种执着的力量。看到这些,脑海中想的却是自己的学校,虽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但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已经构建起航空内涵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并初具航空办学规模,在省内、民航业内都有了我们的一席之地。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激发内心深处的主动,为学校发展贡献一己之力。就在写这篇感想之时,喜闻我校有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准立项,喜获经费400多万元,这不正是我们发扬“自强不息、守正出奇”学校精神的体现吗?每个人都应该执着追求梦想,当师生在各自领域心连心携手共创、埋头苦干之时,我们的大师、学者也会产生,我们的学校精神也会更加蕴含深意,愈显厚重。
        三、地域之思:行走在省际之间,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解惑答疑的满足,更有对自我价值实现与学校发展的思考。浙江、上海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力量,经济发展的龙头,唯其独有的魅力,教育引领也是首屈一指。培训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办学、教育管理上的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更是教给了我们一种思维方法,如何审视本职工作、正确看待台湾问题、南海争端问题,而不是人云亦云地妄加评论;教授们对中美等敏感问题的独立思考与分析,难能可贵的经验见地也给了我们如何借力超越自我的契机等。
        身为滨院人,反思如何融入到学校的特色转型发展之中,更要思考如何“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创新中学会创新”。我们有地域优势,对接黄河三角洲、半岛和济南都市圈、环渤海经济圈;对接行业有学科优势,明确了以航空为主要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发展目标,民用航空专业从零到几十个。我们更应该用舍我其谁的冲劲和干劲,与学校共发展,成为学校发展的参与者、建设者,而不是旁观者。
        身为滨院人,反思如何加快个人成长的步伐,要懂得“注重学习,是一种态度,善于学习,是一种素质,学以致用是一种能力”。全校师生真正行动起来才是最基本的态度,我不禁思考在工作中如何做的问题。既要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情怀,全情投入的干劲,把工作装在心里,注重将所学发挥最大效益,用于学风建设、提高课堂质量、加强学生管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做学生的“心上人”;又要结合新时代,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人才,把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做学生的“引路人”。尤其是基层党务工作者,更应该把学生党建创新方法带到所在的支部、党总支,努力提升个人的素质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