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痴劲”成就辉煌人生
发布时间: 2018-05-16 浏览次数: 669

飞行学院 黄俊凯

日前,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在全国掀起了观影热潮。影片中,珠港澳大桥的合龙、C919的首飞、FAST天眼的吊装、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的组装、蓝鲸二号海上平台的运行等众多非凡的超级工程,令国人振奋、世界震惊。在这些“中国奇迹”的背后,是无数“厉害了”的大国工匠的辛勤付出,他们身上那股“痴劲”令国人为之动容。

“还有半小时才能下课啊,电影首映就要开始了”“玩会儿再学,先‘手游’放松一下”“都这么晚了,作业放到明天吧”……从这些话语中折射出的是大学生不端正的学习态度。据调查显示,49%的学生承认在学习、工作当中容易受到QQ、微信、微博等因素的干扰,做事情常常半途而废。有的热衷“短平快”,喜欢搞“速成”,常常立新志,却不堪生活和学习重担,最后将目标抛之脑后;有的对待学习如“儿戏”,抱着“差不多就行”的心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有甚者“怕砸碗就不洗碗”,习惯性地将今天的问题拖到明天,明天的问题拖到后天,惶惶不可终日;有的课堂上“开小差”、课下“随大流”,遇到阴天下雨就赖床不起,看到其他同学玩耍便心生向往,结果什么事也做不好……“老老实实上着课,忙忙碌碌装样子,疲疲沓沓混日子,年年如此老样子”成为部分大学生的真实写照。对此,有关教育专家指出,大学是培养优秀品格和充实自我的最佳时期,而当代大学生要想出类拔萃,就必须要有股“痴劲”,才能耐得住“寂冷长跑”,心无旁骛地攀登知识高峰,最终交上优秀的青春答卷。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千古名言昭示,因为“痴劲”,才能甘于寂苦,用心专一,成就惊世伟业。痴劲是“崇拙尚愚”的笨劲,是久久为功的韧劲,是抓铁有痕的实劲。世上没有唾手可得的成功,即便是阳关大道,亦有荆棘顽石;即便是风和日丽,也会有狂风暴雨。只有枕戈待旦、永不停步,才能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翻山越岭办案执行,背烂10个背篼,磨坏37副背绳,骑坏5辆自行车,遍迹16个乡169个村,正是这种“23年不挪窝”的“痴劲”,才成就了“全国最美法官”郭兴利攻坚克难的辉煌人生。“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在炼意、炼句、炼字等方面狠下工夫,常常为构思佳句忘乎所以,正是这种“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的“痴劲”,才成就了唐代“苦吟诗人”贾岛名传千古的诗篇。正如国学大师钱穆云所说:“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诀窍无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劲。”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潜心研究40年,终成科学巨著《资本论》;中国现代学术界“一代宗师”钱穆倾尽毕生心血,才成1700万言的国学鸿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在经历100余次的设想和300余次的试验后,才发现了“J粒子”。“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由此可见,凡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毛泽东说:“一件事不做则已,做则必做到底,做到最后胜利。”用功就像挖井,一锹下去可能会遇到瓦砾,也可能会遇到岩石,但只要始终保持那么一种静气志气、痴劲钻劲,倾力深挖一口井,自有清泉涌出之日。“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这个道理对大学生同样适用,既不能因一时未果而乱了阵脚,也不能因“精彩世界”而神迷目眩,而是要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劲头,以知促行,知行合一,一步一个脚印地提升自我能力和素质。中南大学学生姜植元每天起早贪黑搜集国内外无人机资料,编写检测无人机电量的程序,经过100余次电脑模拟、30余次场地飞行和20天的拼接组装,他发明的自主续航无人侦察机获得1.2亿元注资。清华大学“85后”科研团队每天在实验室工作14-16个小时,夜以继日地提取物质、分析数据,终于成功捕获了真核细胞剪接体复合物的高分辨率空间三维结构,成果刊登在《科学》杂志上,获得业界一致肯定。正如鲁迅所说:“那些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乃是中国未来的栋梁。”不具备铁杵成针的“痴劲”儿,就不能领略珠穆朗玛峰的高耸,不能欣赏江河源头的奇胜景观。一个人只有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坚持,才能成为奋斗路上的佼佼者。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痴劲是悟通智慧之本,是醒辨方向之道。对大学生而言,只有耐得住“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坚忍之苦,受得下“三更灯火五更鸡”的长久煎熬,才能抵达“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的胜利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