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倩倩
日前,一部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正在电视和网络热播,引发全民追剧热潮。剧中,生动的官场百态、震撼人心的反腐画面,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人生在世,要有所敬畏,始终坚守原则和做人底线。”常存敬畏之念,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何尝不是一种警示?唯有找准精神坐标,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坚守初心,积淀青春底色。
“所谓大学就是逃课普遍化,寝室网吧化,补考专业化,论文百度化,近视全面化,求职梦想化”“上大学后,把追求弄丢了;毕业后,把专业弄丢了”“大学里虽然课不多,却忙而迷茫着”……这些网上流行的段子背后折射出的是一部分大学生的生活现状和价值取向。近年来,面对多元化文化的冲击,大学生中存在着一些照搬照抄“学霸手册”、请教校园为人处世之“经”,把信得过的“老生”、老乡作为学习的“楷模”,更有甚者盲目跟从,缺乏理性思考和精神支柱;将追求社会时尚作为潮流,以“颜值”作为评判价值的标准,把明星言行作为人生指南,致使校园“哈韩”“哈日”族盛行;不愿意“坐冷板凳”搞研究、毕业论文“东拼西凑”、实习报告弄虚作假、多考证增加含金量等急功近利行为。大学本是培育学识渊博、心理健康、品格优异的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但是现在却成了有的大学生逃避现实、规避压力、放纵自我的温床。对此,有关教育专家指出:要走出价值取向的误区,大学生需要校准自己的“精神罗盘”。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意识形态相互碰撞和价值取向多元的情况下,只有树立榜样,才能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前苏联作家法捷耶夫曾说:“青年的思想愈被榜样的力量所激动,就愈会发出强烈的光辉。”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型的大学生来说,榜样的形象、思维方式以及言行举止都会对其产生比较直接而明显的影响。文天祥、林则徐的爱国情怀还在脑海停留,董存瑞、黄继光的呐喊还在耳边回响,“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事迹还在身边发生……他们用自己的行动铸就了人们心中的价值标杆。从校园“摆地摊”起家,到事业网点辐射乌鲁木齐各社区,成为高校的“地摊王”,再到如今拥有17家专卖店、100余名员工、500万元净资产,新疆大学学生高泽宇成为大学生心中当之无愧的“创业榜样”。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一批大学生投身到创业浪潮中来,真正做到了“万人同创业”。家境贫寒,却靠捡破烂上大学、供养父母、还债,并建立了贫困生基金会的河南中医学院学生白云苹是同学们心中当之无愧的“自强榜样”。她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了大批学生和社会人士加入到帮助贫困生队伍中来,共为贫困同学捐赠生活学习用品12000多件,价值27000多元。“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只有见贤思齐,以人为镜,不断鞭策自己向榜样靠近,向正确的价值取向靠拢,才能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正确价值取向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其中在大学生中树立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的鲜活生动的学习榜样至关重要。除了学校和社会要积极参与引导之外,大学生一方面要自觉寻找身边的榜样,对照先进找差距,努力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转化成自身长处,促进自身全面发展。近年来,我校身患脑瘫、永攀学术高峰的“励志明星”张九童,克服科研难题、研发火灾急救机器人的“科技达人”吴兆强,自主创业、主动回报社会的“公益楷模”曹胜欢等一大批优秀学子的事迹感动和鼓舞了无数大学生,成为广大学生心目中的新偶像。另一方面,大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强化表率意识,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如此才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实践者和推动者,传递正能量。
哲学家查尔斯·里德曾这样说:“播撒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撒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撒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撒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承载着祖国未来希望、肩负着民族振兴重任的当代大学生,必须要有思想的支点作支撑,从规范自身做起,努力让“榜样”成为前行的一面“明镜”,指引自己不断校准“精神罗盘”,打牢价值取向的基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