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会与父母相处说开去
发布时间: 2017-03-10 浏览次数: 325

周新颜

        虽然寒假已经结束,但有关大学生寒假家庭矛盾大爆发的话题却是余音不断。前不久,有媒体报道西安一名大四女生与父母发生矛盾后离家出走,意欲轻生,在好心民警的劝解下返家;接着,广西一名21岁的女大学生因与父母吵架“斗气”,踏上开往广东英德的列车,结果误入传销组织,身上财物被洗劫一空,在民警帮助下才被家人接回。每年假期,类似大学生与父母矛盾重重的新闻就不时见诸报端,不能不引人深思。

        “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跟父母相处,捧个电脑被父母批评玩个不停,想出门找同伴玩又被骂心太野,偶尔躺着看会儿书也要被说不坐端正看书。”一方面大学生对父母的管束表示不满,另一方面许多家长对孩子放假回家晚睡晚起的生活作息和整天抱着手机玩的状态也颇有微词:“现在的孩子是怎么了,真是太不懂事了,早上9点多了才起床,起床后就整天抱个手机玩,说他几句就不愿意了。”寒假对大学生和家长来说,本是皆大欢喜的事情,然而,很多大学生与父母相处得并不融洽。有的虽然不至于与父母吵架,但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十分冷淡。武汉百万大学生参与“假期,你与父母谈过心吗?”的调查显示,66.04%的大学生“偶尔”有过交流,9.43%的人是“很少”,5.66%的人则“几乎没有”,真正与父母贴心交流的大学生不足两成,只有18.87%。对此,有关教育专家指出:有的学生只是在学业上达到了大学水平,而德育方面并没有跟上,比如不懂得感恩,不会与人交流等。
        学会与人相处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青少年应该具备的“四个学会”之一,已成为当代一个十分重要的教育命题,被认为是四大教育支柱的基础。令人欣喜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高校纷纷意识到要想让大学生学会与人相处,进而体恤他人,关怀社会,成为有责任感的人,就必须从改善与家庭成员的关系着手。南京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审计大学等高校的老师们不约而同地给大一新生布置了特殊的寒假作业:给父母洗一次脚、做一顿饭,或者拍一张全家福;厦门理工学院把“回家过年”作为寒假作业的一部分,从2012年起,要求学生回家和妈妈一起大扫除、陪爸爸下盘棋、给爷爷奶奶拍些合影、组织全家一起踏青出游;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布置了收集“爱的口头禅”的特殊作业:要求大学生记录和整理父母对自己常说的话,与父母交流,聆听父母讲述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曾让他们感到最高兴、最难过的事情,向父母讨一句爱的“压岁言”……真可谓煞费苦心。尽管如此,许多大学生却不以为然,依然我行我素,不主动利用难得的假期与父母沟通交流,拉近彼此的关系,而是一味沉迷于网络的虚幻世界。他们在家时不愿意与父母交流,在学校自然也不愿意与同学交往,久而久之,就不知道怎么与人相处。事实上,任何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都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双方努力栽培的结果。由于缺乏必要的主动性,导致一些大学生不善于与人交往,从近些年大学校园里因宿舍摩擦导致的恶性犯罪事件就可以窥见一斑,不能不引起重视。因为从某种程度讲,家庭是孩子走向社会的演练场,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就是将来与社会其他人关系的折射,古语“欲治国者必先齐其家。”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家戴尔·卡耐基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靠人际关系。人的社会性也决定了人必须参与人际交往当中,于大学生而言,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学业的顺利完成,更有利于人格的完善和灵魂的升华。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的重要发展时期,学好专业、提升专业素质固然重要,但要想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和肯定,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等非专业素质不可或缺。因此,大学生不仅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更重要的是对在人际交往中彼此该如何顺畅地沟通、增加了解、培养情感这一人生课题进行理性思考,为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发展完善自我打牢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