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记者 刘敏
“今天偶遇一位同学,聊起工作现状,只有初中学历的他竟然比我的工资多两倍,人们说的‘知识改变命运’,就是这样的吗?知识的力量去了哪里?”近日,一名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在网上发出的感慨,引发了广泛热议。
每年,大批大学毕业生们成为职场新人,但有时“钱景”却不及早早辍学的儿时玩伴,巨大的落差不但让毕业生们产生一种“知识无力感”,也让许多在校大学生错误地认为在大学里学的知识对于将来走向社会没有多大帮助,进而对知识失去了敬畏感和求知欲。于是乎,替课、替考、代写简历和论文等在大学校园内大行其道。其实,对于知识的质疑并不是第一次出现。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出现过“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的“读书无用论”;今年初,上海大学一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更是将“知识无力感”推到了风口浪尖。从“读书无用论”到“知识无力感”,折射出大学生的种种困惑和迷茫。
“知识无法做到马上换取等量的财富,但会在人生长跑中成为走向成功最重的砝码。”谈及“知识无力感”时,有关教育专家如是说。的确,知识的作用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体现出来的,读大学也许一时不能带来好的工作机会,但是对于个人修养的提升、思维方式的转变都有很大影响,其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等等更不是能用金钱衡量的。从长远来看,获得知识的人才是最“有力”的。在大学学习服装设计的孙文泰和刘钊同,毕业后回到家乡当起了“裁缝”,在淘宝和微信建立了“叁言”服装工作室线上销售平台,短短几个月销售量达6000余件;从农学院毕业的杨代显选择回乡当村官,带领村民种植蓝莓获得成功……还有许许多多的优秀大学生把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懈奋斗,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就如“创业圣地”美国硅谷的流行着这句话一样:“无论背景怎样,无论来自哪里,只要你拥有知识和创新思维,就能成功。”因此,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们都应当坚信: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
对于大学生而言,与其忙着吐槽知识无力,不如全面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大学期间,同学们不仅要学好专业学科知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更要培养和训练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努力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像习近平总书记所寄语的那样: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