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生无悔 站定三尺讲台——我校第四届教学名师徐慧文事迹
发布时间: 2015-10-15 浏览次数: 458

    
        徐慧文,乘务学院综合办公室主任、副教授。工作22年,不管工作岗位如何变迁,她始终坚持站在教学第一线,站在挚爱的三尺讲台上。她先后担任《现代汉语》《大学语文》《语言学》《广告学》《社交礼仪》《商务礼仪》等课程的教学,在授课中,她特别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及时把握学科前沿理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个人风采。正是源于对教学的喜爱,繁重的行政工作之余,她先后主持各类省市级课题11项,发表论文20多篇,被滨州市政协特聘为《山东区域文化通览•滨州卷》的撰稿作者。
        严以修身,严以律己,给自己准确定位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前提。徐慧文认为教师要当好引路人的角色,不光要教授知识,还要教学生做人,不光要回答学习上的难题,还要引导学生解决人生中的困惑,她将自己定位在:亦师、亦友、有时甚至是亦母的角色,需要用爱心、学养、人格魅力去征服他们。选择了教师这个岗位,就意味着奉献、包容。奉献既包括精力、财力,也包括对家人的亏欠。2004年,周课时达到23节,公选课、值班、开班会,经常让6岁的孩子晚上独自在家。11月初的一个夜晚,儿子得了急性阑尾炎并腹膜炎,医生说手术再晚做半小时的话,孩子就有生命危险了,这令徐慧文感到既内疚又后怕。老师的工作很难,由于国家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还不同步,社会上的道德滑坡、浮躁、急功近利、物质至上等难免会影响到学生身上。所以,老师一定要有一个阳光心态,要明白一个道理:付出不一定都有回报,但必须要做到无愧于心,老师做的就是一份良心活。如今教育的对象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基本定型的大学生,不如意的事儿很多,有时甚至会被学生或家长误解,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把工作做细,尽量换位思考,和学生做好良性沟通,要有成熟的心态,不要让极个别情况影响了对工作热情及良好的心态。
        2008年起,徐慧文开始兼任中文系实验室主任、教研科长,工作非常繁琐、异常辛苦,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从这一年开始,她开始思考文科实践教学的改革问题,不断创新、不断探索,课程改革让每一节课都变成了一件让人特别期待的事情。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前期课堂实训的基础上,她负责筹办了滨州学院中文工作室,下设礼仪文化和戏剧艺术两个分室。以工作室为平台,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组织协调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研究能力、交际能力得到锻炼及提升。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她主持申报的“以特色中文工作室为载体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山东省第七届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的《礼仪》 课程的改革与实践获滨州学院第五届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主编的《礼仪实务》教材被选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应用型本科规划教材并获2015年滨州市社科成果二等奖。她带领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一村之长》荣获山东省高校第四届文化节原创作品大赛的特等奖,并于09年12月参加了在济南举办的全省高校优秀作品会演。
        关爱学生、热心公益。18到22岁,学生们在最风华正茂的年龄远离父母,在异乡求学十分不容易,徐慧文曾经不止一次在学生生病时带去医院看病,偶尔赶上饭点带他们去个小饭馆打打牙祭。她QQ、微信上的好友,学生就占了大多数,他们咨询问题、诉说苦恼有时是不分礼拜天、节假日的,所以她很多业余时间都放在与学生的交流上。7月初调离中文系时,每天都有学生到办公室与她依依惜别。她特别热心公益事业,能为生态滨州、文明滨州尽一己之力是她最大的心愿。她经常参加朗诵方面的演出,义务做和演讲或礼仪有关的各项赛事的评委或指导工作,先后为滨州市志愿者、部分党政机关、银行、酒店等做过礼仪培训,多次指导学校或校外人员参加演讲比赛,为部分单位做面试评委。个人优秀力量毕竟有限,只有整个师资队伍优秀,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受益。她尽最大可能的帮助年轻教师成长,在授课、课题申报、论文撰写各个方面给予帮助,中文系的青年教师在讲课比赛中屡获佳绩,科研上也取得了国家级课题的重要突破。由于工作出色,曾荣获滨州市三八红旗手,学校师德标兵、教学管理先进个人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