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向命运低头的青春
发布时间: 2015-07-09 浏览次数: 217

——记我校带父上学的孝心学子朱思文

本报记者 周新颜 学生记者 程顺燕 陈丹丹

    13岁,母亲因病去世;18岁,父亲突患疾病致半身不遂,他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伤痕累累的家庭;21岁,他经历3次高考后,带着行动不便的父亲一起上大学;25岁,艰苦条件下,他成功考取青岛科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他就是我校2011级机电工程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朱思文。一路走来,他用坚持不懈的努力、乐观积极的态度、自立自强的精神书写着不向命运低头的青春。

在实际行动中践行孝道

    “三、二、一”随着摄影师的口号,一张张充满阳光的笑脸被定格在这一刻,同学们正在拍摄毕业照。看着身穿学士服、一脸帅气的朱思文,坐在轮椅上的父亲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毕业在即,朱思文终于能放慢脚步好好欣赏校园美景了。以前他为了照顾身体残疾的父亲,除了上课几乎没有在学校停留的时间,往往是下课铃声一响就骑上自行车匆匆往家里赶。

    所谓的“家”其实是朱思文和父亲在学校附近的租赁房。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先把家里的卫生收拾一遍,再做好早饭,然后叫醒睡梦中的父亲,耐心地帮父亲洗漱、换衣服,喂父亲吃早饭,将父亲安顿好之后,匆忙地吃过早饭便赶到学校上课——这便是朱思文一天的开始。上完课回到家后,他一边陪父亲说话一边做饭,之后又忙着给父亲喂饭、擦身子、活动筋骨,自己则匆匆扒拉上两口饭,又急忙赶回教室上课;下午放学之后,朱思文先去买菜,再回到家里陪父亲锻炼身体……这就是朱思文大学四年的日常生活。遇到课少或周末的时候,他就用轮椅推着父亲到外面晒晒太阳,到人多的地方走一走,看看风景。“不能总让父亲一个人待在家里,出去走走,对他的身体恢复肯定是有好处的。”朱思文认真地说。

    “我能养活父亲和自己,社会上还有很多比我们更需要帮助的人。”虽然生活拮据,除了父亲的低保以及自己的助学金之外,面对社会资助时,朱思文总是想办法拒绝。同时,他还想方设法为父亲补充营养,“每周至少有一半时间让父亲吃上有鱼有肉的营养餐。”而他自己吃的则是从超市买来的最便宜的菜。“我还年轻,吃得差一点没关系,但是父亲的身体正处于恢复阶段,营养一定得跟上。”除了加强营养,细心的朱思文还自己制作了沙袋帮助父亲进行简单的康复训练。他就这样用多年如一日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久病床前有孝子”的人间真情。“他总是把租赁房收拾得清清爽爽,半身不遂的父亲的衣服、手脚都是干干净净的,他的孝行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提起朱思文,同学们的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在生活磨难中学会坚强

    朱思文1990年7月出生在济宁市微山县欢城镇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经营着一间收入颇丰的家具店,一家人其乐融融。13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碎了朱思文平静的幸福生活。母亲因淋巴癌治疗花去了家中的所有积蓄,尽管如此,母亲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

    母亲不在了,父亲为他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带着母亲一定要考上大学的遗愿,朱思文努力学习。然而,就在18岁这年,正在读高三的朱思文接到了一个彻底摧毁他正常生活的噩耗——父亲因脑出血住院。“我甚至来不及向老师请假,便匆匆赶往医院,我努力让自己平静,哭没有用,我只有坚强。”一周后,父亲虽然从昏迷中清醒了过来,却留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看着躺在病床上痛苦不堪的父亲,朱思文毅然办理了退学手续到医院陪护。他严格按照医嘱两个小时给父亲翻一次身,并不断按摩父亲失去知觉的肢体。出院后,为了防止父亲生褥疮,继续坚持每天给父亲按摩、翻身,天热时还要擦汗、洗澡。回忆起那段艰难岁月里儿子无微不至的照顾,朱思文的父亲数度哽咽,“在我病情最严重的那一年里,思文不分昼夜地照顾我,没有睡过一个完整的觉,几乎都是趴在床边上打一下盹儿。”

    为了解决生存问题,年仅18岁的朱思文扛起了锄头,跟家里仅有的三亩地打起了交道。“种地也是件动脑子的事情,杂草要锄,害虫要防,浇水、施肥哪一样都不能少。”谈起种地来朱思文说得头头是道。在照顾父亲、田间劳作之余,平静下来的朱思文想起了自己未竟的大学梦,又重新拾起了书本。没有老师的指导和同学间的讨论交流,朱思文更像是一个人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拼杀。“一次不行就再来一次,我相信只要不放弃就有希望。”就这样,这场一个人的战争一直持续了三年,他的高考成绩从455分到509分再到533分,这每一分的背后都是沉甸甸的付出。2011年高考成绩一出来,朱思文毅然报考了我校。“我要好好学习,努力学到一技之长,养活自己和父亲。”谈到自己的选择时,朱思文如是说。

    朱思文高考的经历,更加坚定了他一边照顾父亲一边继续学习的信心和决心,他决定带着父亲上大学。生活的磨难,也让朱思文学会了用乐观的心态去看待问题:“就好像打破了一只水杯,一味地对着碎片无助地哭泣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想办法利用好这些碎片。”

在砥砺奋进中坚定前行

    2011年9月,朱思文带着父亲开始了大学之旅。他分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学生活,白天不能像其他同学那样泡在图书馆和自习室里,就充分利用晚上的时间。安顿好父亲后,他往往要学习到深夜。“我好几次加班回来总能看到思文的房里亮着微弱的灯光,就知道他在学习。”朱思文的邻居说。如果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某个知识难点,他就先记录下来,再利用在校上课时间向老师和同学请教。“通过和老师同学交流沟通,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既能增长见识,又能打开思路。”朱思文就这样如饥似渴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

在朱思文的精心照料下,父亲的身体状况渐渐好转。大三时,朱思文决定报考硕士研究生。“我想在学业上有更进一步的突破,花了半年的时间将以前的课程复习了一遍,遇到不懂的问题就整理在笔记本上。”这一年,他一共用了六个厚厚的笔记本。既要复习学过的知识,又要学习新的知识,时间不够用,怎么办?他的解决办法就是压缩原本就不多的睡眠时间,每天推迟半小时上床,早上提前半个小时起床学习。父亲心疼地说:“很多次半夜醒来,看到思文还在学习,我便强忍着疼痛自己翻身,但还是会被他发现,几乎只要我一出声音,他就会来看看我。”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凭着生活磨砺出的吃苦耐劳精神,朱思文成功考取了青岛科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朱思文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每当老师同学夸赞他时,朱思文都显得十分腼腆,在他的记忆里,满满的都是被爱的温暖。“当我带着父亲来到学校时,系里的领导和老师们已经帮我在学校附近找好了房子并安排我们住下;每年中秋节,领导和老师们都会带着食用油、米面等生活用品来看望我和父亲;春节前,学校领导还特地上门慰问。”采访中,朱思文提到最多的就是感谢,感谢领导、老师、同学和学校一直以来对他的帮助和照顾。“以后的路还很长,我会更加努力学习,真正学有所成,以此来回报社会和众多关心我的人。”朱思文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