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沉默做课堂学习的主人
发布时间: 2015-06-15 浏览次数: 154

●周新颜

    “同学们,下一个提问谁站起来回答,老师奖励100元。”据报道,前不久在南京某大学一堂讲座上,为了打破“有问无答”的“窘境”,授课教师当场掏出了皮夹。这一举动,引发了广泛讨论。

    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活动之一,这种师生间的互动不但为学生提供了操练和演示的机会,而且有助于教师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有效改进教学。实践也证明,良好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思考。然而,很多大学生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于是,课堂沉默症在高校大行其道。“整整三年,我几乎没有回答过问题,因为怕遭到围观与调侃。我选择做一个哑巴,和数千名与我一样的人深陷沉默的螺旋之中。”近日,这篇在网上广为流传的“最遥远的距离是课堂上的师与生”的帖子,道出了无数大学生在课堂上喜欢沉默的现状。有调查显示,超过20%的大学生“从未在课上回答问题或参与讨论”,只有10%的大学生“经常回答”或“很经常回答”。对此,有关教育专家忧心地表示:课堂沉默症不仅不利于大学生成才,而且会打击教师的积极性,从而浪费教育资源,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毋庸置疑,课堂上激烈的观点交锋、活跃的思维碰撞、真诚的情感互动能帮助大学生真正领悟知识的真谛。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就常常采用对话和问答进行教学。在一问一答中,孔子阐述、传授着自己的思想,弟子们完善、丰富着自己的知识储备,并由此产生了《论语》这部儒家经典。研究表明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是互动式的而非填鸭式的,在提问和回答中,大学生不但把自己的理解情况对教师作了一个反馈,还可以让自己更为有效和合理地分配时间。但是,为数不少的大学生进入课堂是因为纪律的约束,而不是为了解决问题和困惑而来,于是,沉默就成了逃避独立思考和掩饰自己不爱学习的最好方式。

    从某种程度上讲,消极的课堂沉默是一种懦弱与不自信的表现,也是对个人学习极不负责的表现。它不但会使人的思维僵化,久而久之,势必会扼杀个人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很难想象一个在课堂上对自己的想法、行为决策都缺乏信心的人,能够获得创造性的思想和创新的行为方法。更何况,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所起的只是“拉”的作用,只能是外因,大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是内因。可以说,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配合和参与,那么教师再充分的课前准备都会沦为一个人的“独角戏”。因此,大学生要端正学习动机,转变学习态度,强化内驱力,不要做被动的知识承接者,而要做主动的发现者与参与者。唯有变被动为主动,抓住课堂学习机会和老师、同学交流沟通,在思想的碰撞中寻找真理的火花,才能在课堂互动中挑战自我、锻炼自我、提高自我。

    课堂学习给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平台。作为大学生,要有站起来的自信,表达自己的勇气,积极参与到答疑、辩论、讨论等活动中,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珍惜良好的学习环境,用勤学善思点燃探究知识的热情,做主动的学习者。